六安市召开“奋力推动绿色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闻发布会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市生态环境局发布时间:2023-09-28 10:59
字号:

发布主题:奋力推动绿色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发布地点:市政府新闻发布厅

发布单位:市生态环境局

发布时间:2023年9月28日

发布会照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六安时提出的“要把好山好水保护好”的重要指示,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我市先后成功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3个,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3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4个;2020年和2021年连续两年获省委、省政府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优秀等次;2021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获省政府督查激励。

一是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第一责任,治理体系“优”的格局更加完善完备。坚持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环保公众参与度越来越高,推动绿色发展的主动性越来越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逐渐成为全社会共识和行动。健全责任体系。先后成立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和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工作领导组,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统领挂帅、共担组长;完善12个领域生态环境保护专业委员会,统筹推进各领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先后印发《六安市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规定(试行)》《六安市市直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六安市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等,建立领导干部包保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制度,推动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大环保”格局。健全监管体系。以“智慧环保”为抓手,完善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成国、省控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位13个,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断面(点位)51个,布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235个,地下水监测点位167个,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形成。建成大气网格化精准监测和机动车遥感监测系统,实现重点污染源和聚集区全方位监管。全面推行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先后荣获全国污染源普查、排污许可、行政执法工作先进集体等国家级荣誉。健全法规政策体系。制定《六安市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条例》《六安市燃放烟花爆竹管理条例》《六安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推深做实河湖长制生态检察官和“林长+检察长”工作机制,持续提升法治保障水平。修订完善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制度,公开污染源双随机检查、行政处罚、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等环境监管信息,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监督作用。

二是始终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第一追求,结构升级“优”的路径更加清晰清新。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优化引领作用,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绿色产业比重显著提升,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市纳入省战新产业名录企业336家,战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6.4%。累计培育绿色工厂73家,其中国家级绿色工厂7家、省市级绿色工厂66家。加大主导产业培育力度,全市五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比重达77.2 %,主导产业集聚度较“十三五”末上升6.2个百分点。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十年间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38.2%。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光伏、风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415万千瓦,居全省第1位。六安氢能综合利用示范站首次实现我国兆瓦级制氢—储氢—氢能发电全链条技术贯通。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加快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建成运营华电六安电厂、中石油分路口、中储粮及首矿大昌4条铁路专用线,铁路总里程达356公里;加快内河航道“升级、扩能、沟通、联网”,内河航道总里程达824.6公里,水路货运量十年间累计增长164.9%,占全运输方式比重达35.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9个百分点。积极推进公、铁、水集疏运体系建设,开通六安至上海、宁波等铁海联运通道,实现多式联运“一单制”突破。

三是始终把环境质量改善作为第一要务,生态环境“优”的图景更加多彩出彩。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纵深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重点领域污染防治攻坚力度持续加大,十年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4项主要污染物下降幅度均超15%。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2022年,PM2.5年均浓度由2015年的57微克/立方米降至33.1微克/立方米,降幅达41.9%;空气质量优良率84.7%,提升8个百分点,空气质量连续2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七个专项行动”,完成各类大气污染防治重点项目16544个,淘汰落后产能项目79个,1100余家“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35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共1463个全部淘汰。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2023年以来,22个国考断面、25个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分别达95.4%和92%。响洪甸、磨子潭等六大库区近70亿立方源头活水稳定达标,大别山水生态补偿指数P值连续9年小于1。深入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专项行动,完成99个“千吨万人”以上水源保护区划定。引进长江环保集团开展水环境整治、建设、管理等工作,完成14条城区黑臭水体整治与岸线修复,市城区污水处理能力达41.5万吨/天,城区水环境“水管家”和“水当家”运行监管机制全面建立。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完成180家土壤污染重点行业企业详查和156个重点建设地块调查,风险防控机制不断健全,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实现126个乡镇政府驻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409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和11条纳入国家、省监管的农村黑臭水体完成整治,成功入选国家级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建立化肥农药“双减”行动核心示范区104个,辐射带动示范种植50.18万亩。全市现有平台发码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4%以上。

四是始终把生态保护修复作为第一支撑,绿色屏障“优”的基础更加牢固稳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着力打造高质量长三角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强化“三线一单”分区管控。印发《长江经济带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安徽省六安市“三线一单”技术文本》和《六安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推动成果落地应用,不断完善分区管控体系。在“三区三线”划分成果基础上,推动 “三线一单”动态调整更新,实现“一张蓝图”指导全市发展。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确保绿色生态空间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深入开展森林质量提升五大行动和生态廊道建设行动,完成人工造林140.57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9.3%。开展新一轮林长制改革创新攻坚系列行动,持续提升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创建质效。开展68条小流域综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70平方公里。完成224个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修复面积1540.38公顷。强化生态保护监管。制定全省首个自然保护地内建设项目负面清单,加快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整合优化后全市自然保护地面积13.74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59.1%,位居全省前5位。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加强对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5个国家级水产种质保护区监督管理,有序推进淠河国家湿地公园和霍邱东西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修复。实施引江济淮市域沿线生态保护工程,推进全市重点区域、重点物种调查。

五是始终把生态环境满意度作为第一标准,环境整治“优”的成效更加可感可及。制定突出环境问题整改验收核查考核办法,建立健全“线上+线下”闭环管理机制,有效解决了一大批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截至目前,历次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反馈的35项整改任务和513个信访件整改完成率达99.8%,剩余1个正序时推进;历次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的136项整改任务和573个信访件整改完成率达99.4%,剩余4个正序时推进;历次国家和省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的28个问题完成整改24个,剩余4个正序时推进。严格落实省委“自查从宽、被查从严”要求,持续开展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大起底、大整改”工作,市四大班子领导分别赴各自包保县区(点位)督查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进展;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带队成立多个专项督查组,按季度对县区开展明察暗访;市委督查办、市生态环境局、市电视台组成联合暗拍组,不定期制作发现问题专题片。2018年以来自查发现的938个问题,已完成整改814个,剩余124个正按序时推进。2022年我市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考核全省第2,霍山县南北城河整改提升案例、舒城县宝源矿业违规开采问题整改案例入选2022年度省级层面整改正面典型。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下一步,我市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全国、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坚持以绿色振兴赶超发展导航性工程为牵引抓手,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坚决守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努力为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和山水秀美的生态强省作出六安贡献,在美丽安徽建设中争做示范标兵!

问:经了解,六安市政府高度重视矿山地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2016年起,先后出台了《六安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2016-2025)》和《六安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21-2025年)》,对矿山地质环境与生态环境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矿山布局和结构进一步优化,矿山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矿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请您介绍一下作为市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在矿山生态修复方面都开展了哪些相关工作。

答:近年来,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和省自然资源厅决策部署,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拟定全市矿产资源规划并组织实施,提升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水平,为我市社会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积极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解决历史欠账问题,共完成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项目224个,治理面积1540.38公顷;二是加强在建与生产矿山治理全过程监管,督促矿山企业履行“边开采、边治理”职责落实,按时完成在建与生产矿山年度治理任务,加强在建与生产矿山绿色矿山建设,促进矿产资源开发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问:刚才发布词中提到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监管,请问现有自然保护地设立包括哪几种类型?

答:自然保护地是由各级政府依法划定或确认,对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及其所承载的自然资源、生态功能和文化价值实施长期保护的陆域或海域。我国自然保护地包括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及自然公园3种类型。

国家公园:是指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域或海域。2021年10月12日,我国公布了中国五大国家公园,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国家公园。

自然保护区:是指保护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的区域。我市主要有5个,分别是:安徽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安徽舒城万佛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安徽霍邱东西湖省级自然保区、安徽霍山佛子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安徽金寨西河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

自然公园:是指保护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和自然景观,具有生态、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可持续利用的区域。我市主要有14个,分别是:南岳山—佛子岭水库省级风景名胜区、铜锣寨省级风景名胜区、天堂寨省级风景名胜区、大华山省级风景名胜区、万佛山—龙河口水库(万佛湖)省级风景名胜区、安徽天堂寨国家级森林公园、万佛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安徽安阳山省级森林公园、燕山省级森林公园、南岳山省级森林公园、仙女寨省级森林公园、龙井沟省级森林公园、安徽大别山(六安)国家地质公园、淠河国家湿地公园。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点击“我要问”在线咨询,也可以拨打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或者拨打市长热线:0564-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