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城区PM2.5浓度变化开展源解析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市生态环境局 作者: 廖晓春 发布时间:2020-06-24 15:13
字号: 下载 我要纠错 收藏

为摸清六安市空气中细颗粒物来源贡献,有针对性地为大气污染治理措施提供数据支撑,4月30日-6月2日,我局利用PM2.5在线源解析质谱监测系统(SPAMS)对监测大楼、皖西学院和开发区三个点位开展了PM2.5在线源解析。

本次监测对三个点位选取,兼顾了城区的生活区和工业区,代表性较强;监测期间对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进行了定期维护与质控,并与对应国控站点位的PM2.5质量浓度数据进行验证分析,以提高监测数据科学有效性。具体解析如下:

一、监测大楼

(一)解析结果概况

从监测大楼的源解析结果来看,监测期间细颗粒物污染来源构成为:机动车尾气源(36.4%)、扬尘源(24.9%)、工业工艺源(16.4%)、燃煤源(10.7%)、二次无机源(5.1%)、生物质燃烧源(3.7%)、其它(2.2%)、餐饮源(0.6%)。

(二)各类污染源变化情况

从下图可以看出,扬尘源占比在5月8-11日占比相对较大,PM2.5质量浓度相对较低。机动车尾气源占比在PM2.5质量浓度上升时有一定升高趋势。

对主要污染源变化分析如下:

扬尘源占比从5月8日开始出现突然增大,占比最高达82%,11日至13日我国华北地区在遭遇了大范围的大风沙尘天气,对扬尘的占比有一定的影响,除扬尘外,这段时间各类污染源都有明显的降低;机动车尾气源在5月5-8日之间占比较高,8日之后占比受沙尘的影响迅速的降低;工业工艺源占比在5月4日21:00之前在西南风作用下都在20%以上,之后风向转为偏北风,工业工艺源占比迅速降至10%以下。

(三)主要污染源分布规律

(1)机动车尾气源分布规律

基于六安市机动车尾气源源谱,把机动车尾气源划分为柴油车和汽油车类别,其中柴油车为柴油发动机排放颗粒物的贡献占比,汽油车为汽油发动机排放颗粒物的贡献占比。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各类机动车尾气源的构成为柴油车(65.1%)、汽油车(34.9%),柴油车比汽油车高出30.2个百分点。

综合分析得出:机动车尾气源比例高峰出现在16时至18时,风向来源高峰出现在点位的东部,推测受东部长安南路和长江中路的影响明显。

(2)扬尘源分布规律

基于六安市扬尘源源谱,把扬尘源划分为建筑尘、土壤尘、道路尘以及复合尘共4个类别,其中建筑尘为建筑施工过程中排放的尘源,土壤尘为裸土排放尘源,道路尘主要为马路扬尘,复合尘为道路尘、建筑尘与土壤尘三者之间谱图共性非常高的颗粒。各类扬尘源的构成为道路尘(43%)、复合尘(36.2%)、土壤尘(11.9%)和建筑尘(8.8%),具体分析过程如下:

5月8日之前道路尘占比最大,且占比高值主要出现在点位东部,与机动车尾气的占比高值相一致,说明受东部道路的影响较大;5月8日之后受沙尘天气传输的影响,复合尘占比急速增大。建筑尘占比高值集中在点位西北方向;土壤尘占比高值主要集中在点位的西部;受沙尘传输的影响,复合尘主要来至点位的西北方向,风速越大,占比越高。

综合分析得出:扬尘源比例高峰出现在10时至14时,且与PM2.5质量浓度变化趋势较为一致,确定为PM2.5主要贡献源之一。风向来源高峰出现在西北面,PM10风向来源高峰同样出现在西北面,说明扬尘主要受西北面传输的影响。其中,道路尘与复合尘为扬尘源的主要影响因素,两者贡献率之和高达79.2%。

(3)工业工艺源分布规律

从监测数据及上图所示,可以看到工业工艺源比例高峰出现在16时至22时,风向来源高峰主要出现在点位的西南面,推测受到了西南方向工业园区的影响。

(4)燃煤源分布规律

基于六安市燃煤源源谱,把燃煤源划分为企业用煤以及散煤燃烧2个类别,其中企业用煤为企业燃煤锅炉排放颗粒物的贡献率,散煤为煤炭散烧排放颗粒物的贡献率。

根据检测数据分析得出,燃煤源比例高峰出现在15时,风向来源高峰出现在东北面。燃煤源精细化结果中,各类燃煤源的构成为企业煤(91.5%)、散煤(8.5%),可以看出企业煤源占比远高于散煤源类。

二、皖西学院

(一)解析结果概况

从皖西学院细颗粒物污染物来源解析结果来看,监测期间细颗粒物污染来源构成为:扬尘源(29.0%)、机动车尾气源(20.0%)、二次无机源(13.4%)、工业工艺源(12.4%)、燃煤源(12.3%)、生物质燃烧源(9.8%)、其它(1.9%)、餐饮源(1.2%)。

(二)各类污染源变化情况

从下图可以看出,扬尘源占比在5月11-13日和17-21日占比相对较大。14-18日PM2.5质量浓度的升高受生物质燃烧源的影响明显。

从不同污染源对空气质量影响程度解析可以得出,从优等级到良等级,PM2.5质量浓度均值从23微克/立方米上升至43微克/立方米,期间各类源的占比变化不太明显,说明监测期间PM2.5的上升主要受扩散不利颗粒物累积的影响。不同等级各类污染源占比情况如下图:

(三)主要污染源分布规律

(1)扬尘源分布规律

扬尘源比例高峰出现在10时至18时,11-17时与PM2.5的质量浓度变化趋势较一致,风向来源高峰出现在东南面。各类扬尘源的构成为道路尘(57.8%)、复合尘(25.2%)、土壤尘(12%)和建筑尘(5%)。道路尘与复合尘为扬尘源中的主要影响因素,贡献率之和高达83%。

从监测数据和气象条件可得出,道路尘受到东南风向的影响,且在风速较小时累积明显;建筑尘主要受点位东部的影响;土壤尘主要受点位南部的影响;复合尘主要受点位东南方向的影响。主要影响因素为道路尘与复合尘。

(2)机动车尾气源分布规律

分析机动车尾气源结果如下图所示,各类机动车尾气源的构成为柴油车(64%)、汽油车(36%),柴油车比汽油车高出28个百分点。

机动车尾气源比例高峰出现在13时至21时,风向来源高峰出现在西北面与东南面,推测受点位西北面和东南面道路车辆影响。

(3)工业工艺源分布规律

工业工艺源比例高峰出现在22时至次日6时,风向来源高峰出现在西北面,推测受点位西北方向平桥高新工业园企业排放的影响。

(4)燃煤源分布规律

对燃煤源精细化分析,燃煤源的构成为企业煤(94.5%)、散煤(5.5%),企业煤占比远高于散煤源类。

燃煤源比例高峰出现在21时至次日9时,风速较小时占比累积明显。

三、开发区

(一)解析结果概况

监测期间细颗粒物污染来源构成为:扬尘源(26.2%)、机动车尾气源(26.2%)、工业工艺源(13.9%)、二次无机源(13.6%)、燃煤源(10.6%)、生物质燃烧源(5.4%)、其它(3.3%)、餐饮源(0.8%)。

(二)各类污染源变化情况

从下图可知,扬尘源占比始终较大;机动车尾气源占比在PM2.5质量浓度上升时升高明显;工业工艺源占比在5月29日之后相对较大;5月21日-6月6日二次无机源占比较大;燃煤源变化相对较为稳定。

从不同污染源对空气质量影响程度解析来看,由优等级到良等级,PM2.5质量浓度均值从24微克/立方米上升至41微克/立方米,期间二次无机源占比从12.2%上升至17.5%,颗粒物数浓度从118个/小时上升至331个/小时;其余各污染源占比变化不太明显。总体来看,监测期间PM2.5的上升主要是以二次无机源为主的各颗粒物累积所致。

(三)主要污染源分布规律

(1)扬尘源分布规律

分析扬尘源结果如下图所示,扬尘源的构成为道路尘(52.1%)、复合尘(28.4%)、土壤尘(13.3%)和建筑尘(6.2%),道路尘与复合尘为扬尘源中的主要影响因素。监测期间扬尘源比例高峰出现在18时,风向来源高峰出现在东北面。

(2)机动车尾气源分布规律

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机动车尾气源的构成为柴油车(59.9%)、汽油车(40.1%),柴油车比汽油车高出19.8个百分点。

机动车尾气源占比高峰出现在9-19时,最高值出现在9时,总体白天高于夜间,4-8时和20-24时占比与NO2的变化趋势一致,风向来源高峰出现在西北面与东南面。监测点位北部7km左右是沪陕高速,西部3km左右是S203省道,东南方向5km左右是皖西大道,推测主要受周边道路行驶车辆影响。

(3)工业工艺源分布规律

工业工艺源比例高峰出现在3时和8时,总体占比夜间高于白天,风向来源高峰出现在东南面。

(4)燃煤源分布规律

从燃煤源精细化分析得出,燃煤源的构成为企业煤(94.5%)、散煤(5.5%),企业煤占比远高于散煤源类。

燃煤源比例高峰出现在21时至次日12时,占比高值主要集中在点位北部。

四、结论

综合分析得出,监测大楼点位机动车尾气源占比最高,达36.4%,其次是开发区,皖西学院占比最低;三个点位扬尘源占比都在24%以上,其中皖西学院达29%;皖西学院站点生物质燃烧源占比相对最高,工业工艺源占比最低;三个点位燃煤源占比都不高,在10%左右;皖西学院和开发区两个点位二次无机源占比相对偏高,达10%以上。

此次颗粒物源解析,实现了我市城区首次对大气污染物相关因子的定性、定量分析,为下一步的精准管控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使得我市在“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标签:
关联信息